【第57期封面故事:海外篇】借鉴新加坡的成功模式

cover7-01
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第2个兴建地铁系统的国家,自地铁在1987年投入运作,开通至今近30年,并已发展成5条路线(包括机场地铁支线)的地铁系统。
因为土地的稀少,所以每一寸土地都不能浪费,要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,因此负责规划与监督城市发展蓝图的新加坡市区重建局(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;简称URA),会将各站点上或周边的土地以公开招标的方式促成发展,但唯一条件是建筑与站点、建筑与建筑都必须无缝连接。
这也是新加坡公交导向发展模式的起步。鉴于该国比马来西亚更早步入公交导向发展世代,对于经常往返新加坡与吉隆坡的卡里尔·阿迪斯(Khalil Adis)而言,更有深刻的体会。
在他眼中,我国在推动公交导向发展的进程上,与新加坡有何分别?新加坡在80年代欲推行公交导向发展,又经历了何种挑战?当中是否有值得我国借鉴的部分?
不愉快的乘搭经验
在大马国家基建公司(Prasarana Malaysia Bhd)还未整合国内交通系统时,因为不同单位管理不同的铁轨线,各站缺乏衔接,因此无法很好服务人民,尤其在需要转换的站点,还必须走出一个站后,穿过马路,才能到另一个站换线。
卡里尔在分享使用汉都亚轻快铁站(Hang Tuah LRT Station)经验时表示,当他需要转换至汉都亚单轨火车站时,不止缺乏手扶梯、电梯,甚至还得走一段马路才能抵达,非常不便。
此外, 部分转换站还面临设计上的瑕疵,比如说要从武吉免登(Bukit Bintang)单轨火车站走到Lot 10的出口,必须跨过一条高架桥。之前,这个出口是封死的。
对于通勤人士而言,这绝对是很麻烦且极度不方便的事,就是因为这样,驾车胜过搭公交已成为吉隆坡人的生活常态。
不过,随着大马国家基建公司2008年接手整个交通系统后,情况已有所改变。
“2000年初,吉隆坡的公共交通衔接的确不如现在这般理想,所以那时要进城的确是驾车更为方便,但这些年来在大马国家基建公司的努力下,不同线路的铁轨交通衔接明显已大大获得提升。”
举个例子,现在若是从吉隆坡中环(KL Sentral)交通枢纽前往吉隆坡中环单轨火车站,已无需再如从前一般,顶着大太阳穿过十五碑(Brickfields)才能抵达目的地。人们如今只需通过Nu Sentral购物商场,即可轻松抵达单轨火车站。
新马概念大不同
若论起我国与新加坡在推行公交导向发展上的区别时,卡里尔指出,单发展概念和操作模式就有很大的不同——新加坡是由一个政府机构负责;而我国却是由私人界推动。
在新加坡,负责市区规划发展的是新加坡市区重建局。该局和其他相关单位建筑衔接,比如通过地底连接隧道或高架通道,加强通勤人士的体验。
“一直以来,相关单位如新加坡地铁(SMRT)、URA、发展商等都致力合作确保城市发展进程顺利。URA在研究整个发展蓝图后,会将各站点上或周边土地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推动发展,唯一条件是各站点都必须无缝连接。”
反观我国在这方面则有很大不同。据他观察,我国在步入铁轨交通时代初期,几条铁轨线——安邦线轻快铁(最初称为STAR Line)、布特拉轻快铁(Putra Line)及吉隆坡单轨火车(Monorail)等,都是由不同的公司与单位管理。
“马来西亚的交通系统是由私人界主导,这就是最大问题所在,因为发展商首要目标是获利,未必愿意从公交使用者立场思考问题。”
在他看来,在建设整条铁轨交通前需要先行全面研究与考量,毕竟这类基建项目所费不赀。如今更多像是东拼西凑的工作,以弥补先前营运商留下的设计与建造瑕疵。
 
(文章未完,全文请翻阅第57期《大马房地产》杂志)

0
    0
    Your Cart
    Your cart is emptyReturn to Sh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