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宝 锡日不再 教育重镇崛起


说到金宝,您首先想到的是锡矿、美食还是拉曼大学呢?
百余年前,马来亚霹雳州近打河流域发现了藏量丰绕的锡矿,掀起了炽烈的采锡热潮,也吸引了大批来自“唐山”的华工下南洋,在这里当起了采锡矿工和琉琅女。蜂拥而至的人潮,造就了锡矿周边的荒凉之地,逐渐演变成多个热闹小镇,其中就包括了坐落在马来半岛锡脉之上的金宝。
不过,随着锡矿工业的没落,金宝也逐渐褪去昔日繁华,人口更是大量外流。直到1998年,拉曼学院在金宝设立霹雳州分院,并兴建永久校舍,才让金宝以“教育城”的新身份再度进入人们的视线里。
金宝起源 以锡而生
距离霹雳州首府“锡都”怡保以南约35公里的金宝,开埠于1887年。早期记录显示,来自印尼苏门答腊廖内“金芭摄政统治区”(Kampar Regency)的督嘉波(Tok Ngah Jabor)率领部族到此开垦,并经营锡矿而发迹,为纪念其家乡而以此命名。
另有一种说法则是,当地马来人及华人组成了一座名为“万邦通刁”(Mambang Diawan)的村庄,意思是“云中天仙”,后来英殖民县长利奇(J. B. M. Leech)认为这名字拗口,遂依金宝河(Sungai Kampar)之名改名为金宝。不过,当时的华裔先贤把它音译为“禁浦”,因为当时该地仍是一片茂密的热带森林,隐藏着毒蛇猛兽,弥漫着山岚瘴气,危机四伏。
后来,越来越多矿工迅速涌入金宝,其中以来自广东省的客家人居多。他们将“禁浦”改成了“金宝”,寓意此地蕴藏富矿产,遍地“有金又有宝”。
锡业没落 繁华褪去
蓬勃的锡矿工业,带动金宝经济发展,从开埠时只有1500人口,百年后已增长至约3万人。这座百年老镇熬过了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条以及二战期间日军入侵的艰难岁月。
无奈到了1980年代中期,国际锡市崩盘,锡价暴跌近半,导致大量矿场纷纷倒闭,锡矿工业日薄西山,曾因锡矿业而辉煌一时的金宝,也逐渐褪去昔日繁华,人口大量外流。
雪上加霜的是,尽管金宝一直以咖喱面包鸡、瓦煲鸡饭等各种美食吸引游客前来,但随着南北大道于1994年通车,金宝因未设有大道出入口,导致许多来往车辆“过门不入”,失去不少人气。
不过,短短20年间,今日的金宝已浴火重生,蜕变成房地产发展商争相进驻的“教育城”。

引进学府 绝处逢生
提起金宝的重生,就不能不提到当地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──丹斯里丘思东所扮演的重要角色。
从1890年起,丘思东从祖父、父亲到他自己,祖孙三代都与锡矿业结下不解之缘。即使锡市在1985年崩盘后,这名矿业大亨也继续苦撑,直到锡价跌至再也无法支撑下去的地步,才在1989年结束了锡矿事业。
不过,丘思东不甘见自己的家乡走向没落,毅然转投房地产发展业,创建宇宙集团,把自己位于金宝旧镇以北400多亩的废矿地,打造成一个新兴市镇──金宝新镇(Bandar Baru Kampar),陆续兴建了逾数千以计房屋、商店、工厂以及4星级的金宝大酒店。
此外,他更通过引进数家外资电子企业,创造了大约7000个工作岗位,不但令这个百年老镇的经济及商业活动重获新生命力,也大大刺激了金宝房地产业的发展。
更重要的是,丘思东从1995年至2008年三度连任金宝区国会议员期间,凭着政商两通的身分,成功说服拉曼学院于1998年在金宝设立霹雳州分院,后来更捐献一块20.28公顷的土地予该学院兴建永久校舍。
这座设备齐全的新校舍,已在2003年正式启用,2013年升格为拉曼大学学院(TARUC),顶峰时期可容纳多达8000名学生。
与此同时, 在霹雳州政府的支持下,他也在2001年成功把马来西亚首间由华人兴办的私立大学──拉曼大学(UTAR)引进金宝新镇,把520公顷的废矿地辟为校地,沿着湖光山色,建起了宏伟壮观的拉曼大学总校区。这所大学已在2007年开课,可容纳多达3万5000名大学生。
建教育城 人口回流
原本籍籍无名的金宝,因拉曼学院及拉曼大学的进驻而一夜成名,也为金宝的房地产制造了买气。因此,在拉曼大学还未建成之前,脑筋转得快的房地产发展商便已纷纷抢进金宝,在校区周边大事发展房屋项目,以致这座县城一度出现建屋过量、房产滞销的窘境。
不过,随着新校启用,学生人数逐年攀升,带来了后劲十足的钢性需求,投资者也闻风而至,令金宝房地产租赁及销售市场一时热闹无比。
毋庸置疑的是,这两所学府的设立,成了金宝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捩点。据估计,两所学府目前已为金宝带来约2万学生人口,还不包括教职员及相关行业人士。
 
(文章未完,全文请阅第35期《大马房地产》杂志)

0
    0
    Your Cart
    Your cart is emptyReturn to Sh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