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城市一隅 】她在行走中了解城市,用身体的经验与现实接轨。

专访:方忠伟 | 摄影:BRANDON EU

当人的思维在运作,空间会随之变形,那是生命流动的影响力。

“ 不停建起的住宅、广场、大楼等,造成空间过剩。我们需要的不是新的建筑,而是新的思维模式,才能够在已有的建筑里,创造出新的空间。”


马钧谊是一名 90 后,社会路刚刚走到第一个十年,已有足够的成熟度,在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或关口,都保持着知道自己 “ 不要什么 ” 的能力。

她原本修读大众传播系,但因为看不到学成后的具体面向,当机立断转修建筑系,“ 要学就学难一点的东西,不然纯粹转个系也没什么意义。”


交谈的过程,发现钧谊似乎相当抗拒 “ 梦想 ” 这个词。“ 在找寻自己的过程,其实我很多时候都是懵懵懂懂的,后来加入一家建筑公司,也只是做着填充式的工作,觉得自己在岗位上可有可无,当然最重要的是 —— 看不到最终结果。”

“ 像我读大众传播时就觉得,虽然我喜欢写文,但实在没必要用 3 年的时间去学习怎么写,而是该用 3 年去找内容,充实自己,才来写这个东西。”

她坚信,“ 找自己 ” 是每一个人的功课。现在做着觉得没什么意义的事,哪天终将连成一条线,看着就合理了。“ 只是有些人还没等到事情理顺的那天,就放弃了。”

【 城市一隅 】她在行走中了解城市,用身体的经验与现实接轨。@KongsiKL


和钧谊算是 “ 无心插柳 ” 之交。

一开始,因为想访问某位建筑设计师,于是把邀访讯息传送到他办展的地点,直接当他是场子主人。没过多久,就接到了负责人来电理清状况,当下我也顺道问及对方受访的意愿,毕竟同样是搞文创的,和专题的内容轴心十分契合。

电话那头的她,就是钧谊。

后来的我们,各自忙碌了好一阵子。某天,我想起了这个悬着的访问,刚好《 2022 巴生河 · 乐!文化节 》( Klang River Festival )开跑在即,我们也终于在 KongsiKL 相遇了。只是后来的后来,又过了一段时日,当访问终于敲定,主角已经从这个 “ 空间 ”,变成 “ 她 ” 了。

【 城市一隅 】 她用行走了解城市。@KongsiKL


关心社会现象,想创包容性平台

时光之流,快得让人猝不及防。上一刻还在这个汽车工厂改建的实验空间,看着钧谊稳健地主持着 KongsiKL 年度大展的开幕式,再见面这一天,她却在交接职务了。

她选择的下一步,是重新回到建筑系的学习路上,走完进修的关键一程,做好第三阶段的工作现场实地培训,成为一名具有合格认证的建筑师。

“ 如果想要继续做着自己喜欢的东西,就必须把专业基础打得更稳,心才会比较踏实。”

很多事情做着做着,必须等到某个节点意识过来,你才会发现原来做了那么多。在 KongsiKL 历经了 4 个年头的磨练,钧谊从一开始以特约形式制作一场表演,之后与伙伴策划长期项目及管理场地,再到接过重任与整个组织上下同仁策划《 巴生河 · 乐 》,并坐上管理层。

钧谊不是动手创作的人,却是把大家带在一起的人。

在冠病疫情肆虐之前,她也和友人成立了 “ Kita Semula ” 关怀社会特工队( 后更名为 Walk in Progress ),带着桌椅在老店五脚基为穷困潦倒的街友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,以便他们领了吉隆坡街头厨房组织( Dapur Jalanan )和非政府组织街店( Kedai Jalanan )的食物和日用品后,还有一个取暖的空间。“ 大家聊聊天,有时候也会做一些手工,让整个城市的氛围比较愉悦一些。”

钧谊很喜欢城市,“ 但对于城市空间的发展,我现在还看不到自己能够做出什么样具体的贡献,尤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贡献。” 这正正是她决意继续求学深造的缘由。

她想象自己能为城市做的,或许不是一件物品,而是打造一个可以容纳不同声音的平台。“ 我关心的议题包括贫富悬殊现象、人老了在这个城市能不能够被接受?小孩要怎样长大?当然还有一个城市的 walkability( 可步行性 )这个条件。”

钧谊说,有一天当她准备好要做这个东西,一定是完成了学系的终极测试,“ 不然以我现在这个状态,是做不到的。”

【 城市一隅 】 她用行走了解城市。@KongsiKL
【 城市一隅 】她在行走中了解城市,用身体的经验与现实接轨。@KongsiKL
【 城市一隅 】 她用行走了解城市。@KongsiKL
【 城市一隅 】 她用行走了解城市。@KongsiKL
【 城市一隅 】她在行走中了解城市,用身体的经验与现实接轨。@KongsiKL
【 城市一隅 】 她用行走了解城市。@KongsiKL
【 城市一隅 】 她用行走了解城市。@KongsiKL
【 城市一隅 】 她用行走了解城市。@KongsiKL
【 城市一隅 】 她用行走了解城市。@KongsiKL
【 城市一隅 】她在行走中了解城市,用身体的经验与现实接轨。@KongsiKL
BEU_7448
BEU_7335
BEU_7497
BEU_7100
BEU_7457
BEU_7090
BEU_7500
BEU_7499
BEU_7346
BEU_7231
previous arrow
next arrow


    只做自己喜欢的,那是卖弄梦想

    钧谊觉得修读建筑系的学生,先要以建筑的方式思考,而她与建筑空间 “  交流” 的方法是 —— 走路。用脚、用身临其境的视角,去做一些事、一些决定。

    用双脚行走,你可以直接接触到城市生活的气味、景象等。“ 我很喜欢走路,也很喜欢去看废弃的楼盘或地区。城市必须接受你,你才能为城市带来贡献。如果没有身体的经验,是做不出可以影响人的设计来的。”

    钧谊明白,建筑师和使用者的意愿不见得都一致,而如果只做自己喜欢的,那不过是在卖弄梦想。“ 每个人都有想法,但想法不是创作,做出来了才是。”

    一个让人想走路的城市,至少该具备走得舒服,走着安全这两大条件。而走过的好风景,就像是身体和空间发生了关系,达到最舒坦的状态。

    “ 我们现在所处的城市,需要考虑的东西不少,比如去一个地方,是要怎样去、预留多少路上时间等,太消耗自己了。” 钧谊的吐槽,相信不少人都一定感同身受。

    无论如何,钧谊还是觉得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总该抱有期许,“ 有恨就要恨出个追求 ”,所以她用行动拓展自己的可能性。对于未来,她把完善的期许,寄望在自己身上,但愿所学的知识,能够为城市带来具有深远影响的改变。

    “ 哪天重新回到同样的岗位上,我希望自己可以活用自上而下的思路,提升指引和聚合的能力,把规划做得更好一些。”

    【 城市一隅 】 她用行走了解城市。@KongsiKL


    季节性转变,把握找自己的机会

    钧谊说,她有个朋友会用 “ 换季 ” 来诠释人生的每一次转变,而她也对这个 “ 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” 的过渡状态十分有感。

    当初在面临转系抉择的时候,她出游一个月;最近褪去 KongsiKL 管理身份,她又给了自己一个月的旅行假期。更年轻的时候,或许只是纯粹放空自己,现在多了历练,追求的更多是修行上的辅助。

    像她这一趟泰国游,就是为了完成此前所参与一项女性导师计划的结业式,与人生导师进行实体会面。未来的日子,她也将接过传承的使命,指引后来者。

    任何的思想交流,都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一个过程,“ 跟人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法。接下来物色新工作,我很有可能会因为想追随一个人的理念或视野而加入。”

    【 城市一隅 】她在行走中了解城市,用身体的经验与现实接轨。@KongsiKL


    退一步看整个过程 ,这是钧谊想和比她更年轻一辈的人所分享的心得。

    “ 过程中,你可能会感到很迷失,但一定不能放过任何找自己的机会。你先要知道自己是谁,才能够成为想要的样子。”

    0
      0
      Your Cart
      Your cart is emptyReturn to Sh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