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68期房产全视界】新共居年代已来临 解决年轻人住房问题

在一般的情况下,所谓的家园,就是与家人共居一室的地方。然而,您是否可以想像,并非血浓于水的家人,没有亲友关系,也不是情侣,却在同一个屋檐下迎接每一天的“共居生活”吗?

随着现今房价高涨,狂飙的房价与普通打工族的低入息不成正比,加上渴求的可负担住房供不应求,住房问题成了年轻人首当其冲的难题。

近年来,香港、东京、纽约、伦敦等国际都会,兴起了一种“共居模式”。这种新的居住型态被视为有助于缓解高房价、高房租的症状,为居住难题提供一条出路。

随着这股趋势日益盛行,甚至有市场人士将2017年视为“共居年代”(The Year of Co-living)。究竟共居模式是怎样的概念?共居模式真的能够解决住屋需要?

共享经济下的新模式
新共居时代的来临,被视为共享经济大潮下,从共享工作空间(Co-working Space)延伸而出的住房新模式。

共享经济的概念是在上世纪60、70年代被提出,并在2007年真正得到初步实现,尤其是Uber与Airbnb于2010年人气暴增后,让共享经济概念真正被消费者所认识。

美国《时代周刊》把共享经济列入十大将会改变世界的模式之一。近年,共享经济发展火热,在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共享经济的应用,并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,同时消费也从个人行为演变成集体行动。

共享经济的定义众多,一般人的共识是把闲置的资源,包括资金、房屋、汽车等物品与个人知识、技能、经验,透过互联网的社群平台与他人分享,从而获得收入。例如短期住宿的Airbnb、由兼职司机接送的Uber等。

共居模式被视为共享住宿Airbnb的进化版,相似之处就是利用闲置房屋,提供住宿与社区生活。

共居也称作“共宅”,但并不止是单纯与陌生人合租一个单位。其更像是一种理念社区,以真正的社区意识为重点的生活方式,并结合私人住宅与公共空间,创造出更便利与充实的生活方式。

在共居过程中,诸如家居维修及清洁用具、电器、汽车、厨房用具等资源,无不可以共享使用。

上世纪的共居概念
追溯历史,丹麦于1972年推动了全球第一个共居计划“Sættedammen”。该计划的概念是由数十个家庭在一个社区内共同生活、共用晚餐、周末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等,从而强化人与人之间愈来愈薄弱的联系。

“共宅”的丹麦语为“bofaelleskaber”。原意是提高共居者的生活质量,减轻日常生活负担,同时增加家庭的自由时间。目前丹麦有逾8%的房屋属于共居,老年人社区亦超过250个。

共居的概念随后逐步推广至荷兰、瑞士等欧洲国家,但大多都是民间自行推动。如今,随着全球开始流行的共居模式,在不同城市的实践下,也有各自独特的样态。尤其是高龄化社会的来临,以及各地文化与需求的演变,互助养老的老年人社区、鼓励跨代融合的青年银发共居、崇尚环保的共居也应运而生。

在欧洲与美国等城市所推行共居、共宅,首要目的并不是要克服住房的问题,而是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减少都会生活中的冷漠与疏离感,甚至可以对抗寂寞。

实际上,上世纪60年代,共居概念也曾经在美国流行过一段时间。热爱嬉皮文化的人共居一屋,过着公社生活。

 
(文章未完,全文请翻阅第68期《大马房地产》杂志)

0
    0
    Your Cart
    Your cart is emptyReturn to Sh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