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53期封面故事:演进篇】从有机成长到规划性 本地大学城概念逐渐成形

Cover3-01
教育,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本,同时也是一个城镇发展的起始,并形成“教育城”的概念。纵观我国,大学城概念也是在前几年才逐步成型,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。
说穿了,大学城其实就是大学延伸发展之下的产物。根据“百度百科”,大学城多指在建设与发展大学的过程中,大学本身的规模不断扩大,形成数间大学聚集在一起,被一定规模城镇环绕,又或是大学校园本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镇,这类高等院校聚集之地常被人们称为“大学城”(University Town)。
马来西亚规划师协会(MIP)主席莫哈末纳兹里,在谈到我国大学城发展进程转变时指出,我国从开始的乱无章法与缺乏规划的模式,慢慢正视整体规划发展的走向。
“在我国,教育向来都是由中央政府与州政府主导发展,但过去5到7年间,越来越多私人界发展商参与规划发展大学城,无形中也掀起本地教育城镇发展新篇章。”
进入第二代发展模式
他指出,政府与私人界在打造教育城(Education City)或教育枢纽(Education Hub)方面,因为目的不一样,做法也各有差异;政府早期建设大学,都是选在偏僻蛮荒地点,旨在借着大学的魅力把这些未开发、未发展的地区,带入群众的眼中,同时吸引人口聚集刺激地方发展。
“那是第一代的发展模式,随着私人界发展商这几年间积极推动大学城发展,我们已经慢慢转向第二代发展模式,即趋向规划与策划的全面发展。诸如依斯干达教育城(Edu City Iskandar)、赛城教育枢纽与巴莪大学城(Bandar Universiti Pagoh)等,都是第二代发展模式下的产物。”
谈到大学城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时,纳兹里表示,尽管“大学城”并非是能赚钱的生意,不过其所带来的后续与外溢效益却是无法估量的。一间大学带来的人口效益不容小觑,创造的人口效应达5倍之多。
他以教职员带领学生的比例点出大学城背后的人口效益,以大学为例,通常都是一名教职员带领5名学生;换言之,若有1万名学生,需要的教职员为2000人,合计一所大学就有1万2000人。
“这1万2000人也只是教职员和学生的人数,其他诸如教职员的家庭人口、学校附近商区店家、相关工作人员等等,以1:5的比例换算,1万2000人可以带动的人口达6万人,已经足以撑起一个城市的发展。”
学校周边除了学生宿舍与公寓,也会带动其他商业活动发展,这包括美食中心、洗衣店、诊所、便利商店等,莫哈末纳兹里坦言,这就是发展大学城的美丽之处,因为这样的发展是永恒且固定不变(perpetual)。
 
(文章未完,全文请翻阅第53期《大马房地产》杂志)

0
    0
    Your Cart
    Your cart is emptyReturn to Shop